概述

畅所欲言 和游客一起分享你心中的西九华山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畅言西九华>攻略游记

走进这恍如世外的龙脊 ——广西龙胜县龙脊梯田

知道这个地方,纯粹出于偶然。7月里在桂林,一家人在一个大雾天里游了人人说好的漓江,烟雨迷蒙。船上的人们,雨大的时候就钻回舱里,待雨小一些又心有不甘地爬上甲板,去看以往只在图片或是屏幕上见过的甲天下。

知道这个地方,纯粹出于偶然。7月里在桂林,一家人在一个大雾天里游了人人说好的漓江,烟雨迷蒙。船上的人们,雨大的时候就钻回舱里,待雨小一些又心有不甘地爬上甲板,去看以往只在图片或是屏幕上见过的“甲天下”。

尽管有遗憾,“三姐”蒙了面纱,但美还是美,一路上相机拍个不停。拍着拍着,忽然又想,还真是什么事有一利必有一弊。以前用胶片机的时候,算计着按快门,看景比拍景的时候多;再以前,手里什么也没有的时候,干脆全是看景,欣赏,浸泡在风景里心飞神荡,上下五千年地胡乱想去。现在呢,科学昌明,数码取代了胶片,多少个G在相机里空着仓,你就拍吧!于是,就由着性儿地举着相机,没完没了地拍——结果,赏景变成了拍景,游览变成了干活。

但也好,后来回到家看照片,一一回顾,有另外一种“复习”的乐趣,否则,那印象绝对大打折扣。

那天给我感觉最深的倒不是山呀水呀的,那些只不过印证了以往看过的画片和描写所言不虚,真正让人心里一动的是岸上悠然走过的水牛和江中撒网的渔人。这可是计算机时代啦,那种纯然农耕社会的风貌越来越少见,眼前这等图景,已经是奢侈品。对面岸上,朦胧的山根绿丛里,一段小路,隐在杂花乱草之间,也不见人,只几头水牛兀自低头吃草,要么不紧不慢地踱上几步,那个悠然自得的劲头,真是羡煞人!

说归说,我等还是离不了红尘的,满耳是“创业”、“打拼”、“吃进”一类喷着火药味的词,徒有羡鱼情耳。

后来又到了阳朔,雨停了,到处是人。外出旅游,我有一个体会,坐在车里看窗外,尚好,一下车,到哪儿哪儿人多。哪里是看风景,看人罢了!你看,公园里,据说是刘三姐和阿牛哥约会地方的大榕树下,想拍一幅只有树没有人的照片简直不可能!只是走到公园的边缘,才寻到清静一点的地方,那儿略有些乡村的味道,少有人工痕迹,倒是不错。园林,要么就像皇家园苑那么严整堂皇,要么就干脆带点乡土味,就如做人,千万别装,一装就假,一假就没劲。

晚上在阳朔的街上闲逛,有一个外来游人特别集中的地方,就像北京的大栅栏、南京的夫子庙,商业和文化都有,掺和到一起,也不错,适应所有人。就在那里一条分不清东西南北的小街上,看到一个小旅行社的广告上有“龙脊梯田”的字样,照片看上去也是挺诱人的,全是梯田,盘在山上。于是当下决定,去龙脊!同时还决定,为着行动自由,不受时间限制,自己去,不搭旅行社的车!

这龙脊梯田是在龙胜县。真得感谢村村通公路的工程,龙脊,这么个偏远的广西山区,竟然可以有公交车可坐。大约两个小时吧,汽车进了龙胜县城,一家人都饿了,吃饭!然后再坐车,去那个叫田头寨的山村。

一上车,我就乐了,前面座位上好几位老大娘,身着西南地区民族服装,头上缠着一圈一圈的彩布,挎着大背包,大概是苗族或是瑶族吧——以前只在舞台上见过的景象竟在眼前,嘿嘿,有趣有趣!真觉得很亲切,她们是那么自然,绝非表演,绝非装样,粗手大脚,就在生活里。与她们同乘一车,听不懂她们的话,这无妨,她们生动的表情和筐里的东西表明,她们在谈着此行进县城的细节。

车在山间盘绕着走,路不宽,一侧是悬崖,司机却开得飞快,天天在这条路上走,这小伙子不觉其险了吧。中途,天下了雨,路上不断有人上下车,鸡呀鸭呀跟着一起上,农具、化肥也搬上搬下,还有小卖部添货的,学生娃放学回家的,都在车上,很是热闹。

这也是一种风景,或者说,是一幅民俗画。

终于到了山寨。车站所在的地方叫大寨,附近还有平安寨,都是看梯田的好地方。车站前是一个西南民族风格的寨门,很大,像廊桥的样子。一些西南民族的姑娘、婆婆在那儿等活儿,人人背着竹篓。我们是被一个叫潘良妹的姑娘接走了,她的家庭旅馆设在田头寨。篓里放上我女儿的背包,我们就上山了。山脚下是个不小的村子,流水清清,竹楼座座,特别是那架高高的水车,很是吸引没下过乡的孩子们。

再往里走,才算是进山了。四野无人,山道悠悠,很久没有这么幽静了,静得甚至有些怕人,两耳空空,一下子还真有点不适应。山不陡,不像北方的山那样嶙峋巍峨,它们是和缓的,温柔的。正是刚刚放水的季节,水稻还没有栽下,四下里都是放水的声音。山有多高,水有多高,流水的声音哗啦啦地从远处、从高处传来,只闻其声,不见其形,像是听HI-FI音响的一张高保真试音碟。

路上偶尔能遇到迎面走来的瑶家人,她们和潘良妹打着招呼,说几句我们绝对听不懂的话。潘良妹告诉我们,那是瑶语,这儿的人都兼会瑶语和汉语,有的还多懂一样苗语。瑶家没有文字,他们通过口语一代一代传承着自己民族的语言。也有用汉语和潘良妹打招呼的人,于是我们听出,潘良妹也叫二妹。他们把“妹”读成平声,我们觉得有趣,也这样称起她来。

二妹很年轻,该是上大学的年龄。我记得她说读到中学就不读了,但听她的谈吐,很合时尚,人很聪明,一路上特别知道照顾人,她每天在自家旅馆与汽车站之间往返几趟,要是大城市里的女孩,恐怕还要别人照顾呢!

在山间走着,风景就在眼前了,山田里,往往一座山上只有一两个人在干活,看上去,就像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这么干着,与世隔绝,外面发生什么,和这里好像没什么关系。只有到了这儿,你才能真正体会到陶渊明描述的境界。

竹楼就在眼前了,倚山而建,并不像平地的房子那样成排,而是自然借势,一派随遇而安的样子。竹楼大都为三层,最下面一半靠着山地,一半悬空,由粗壮的竹木支撑,所以,又称吊脚楼。二妹家的竹楼有两座,相距不远,我们要住的这座是全新的,松木散着松香的气味,竹子都亮亮的。二妹说,能住四十人呢!

我们要了两间房,我那间大得很,墙壁、床、桌子,什么都是竹的,彻底皈依自然了。吃饭在楼下延伸出来的露台上,瑶家菜,别有滋味。晚风凉爽,眼前开阔无碍,远山近楼尽在眼中,偶尔有农女背着竹篓走过,也是风景。

一夜无话。第二天,随二妹出去看梯田!

山如馒头。呵呵,又是吃食的联想,不够浪漫。但画面真是美呀,起伏的条纹,一道一道,叠加着,纵横着,穿插着,蔓延着,随着山形,看不到头。正是放水的季节,还没插秧,这多少有点遗憾,因为据说稻子遍地的时候,夏天满绿,秋天满黄,佐以道道田埂—嗨,甭说了,看眼前,也不错的,是另一种“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”,细细的“道”极具几何之美,线条之美,这是以山为纸、以土为笔、以水为墨“画”出的鸿篇巨制,岂是区区画室里可以造就出来的?

偶然,山转弯处一座竹楼静静地在绿树环绕中温和地站立着,成为山坳里一个点缀,一个风景。在楼上拍照片,那是绝好的。但今天雾大,又一直下着小雨,远山迷蒙,是一片看不清的世界。但这是另一种美。

这里是金坑红瑶梯田,号称“千层天梯”,有着“七星伴月”、“西山韶乐”、和“金佛顶”等景点,名字不是当地瑶族农民起的,他们世代在这世外桃源似的山里耕作生息,不会想这些虚头八脑的东西,只有那些最初找到这里的摄影发烧友,总得弄点概念玩玩。人们需要自己哄自己乐。

据说节日的时候,妹子们还要聚拢在一起,唱起她们的红瑶山歌,跳起她们的古老舞蹈,一切都是原生态。山水灵气滋养的红瑶女子,因单纯而快乐,那种美是大城市的脂粉扮不出来的,看二妹便可推知。

以往在北京的时候,到哪儿都觉得人多,一个字:“挤”!现在,站在柔柔的瑶山里,撑着小伞,看眼前风光,一个字:“爽”!

走在这山里,柔柔的坡,柔柔的水,静得只听见小雨淅沥沥地下,偶过竹楼,但见小狗伏在庭前似睡非睡,真让人不知今夕何夕,江河日月凝固成一幅画,亘古不变,从千百年前一直延续到今天。那水旁的耕牛,那歪斜在田埂边上的犁杖,从神农氏的时候起就是这样的吧?

前面便是唤作“七星伴月”的地方了。竹楼多起来,虽在雨中,也有如我等的游人在那儿流连,待我们到那块标志性的大石头时,便只有我们了。
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